霍顿应该“下课”,这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。然而,霍顿“下课”之后,又由谁来“上课”?不少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目前执教泰山鲁能队的南斯拉夫人桑特拉奇,并吁请足协考虑这一建议。但是,有媒体忧心忡忡地指出,把中国足球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桑特拉奇身上,这极有可能形成继施拉普纳、霍顿之后的新一轮“造神”运动,到头来让国人再一次失望。
桑特拉奇是“人”,而不是“神”,这是勿庸置疑的。可是,简单地把桑特拉奇与施拉普纳、霍顿相提并论、混为一谈,又是粗暴而有害的;桑特拉奇做球员时便很优秀,曾是南斯拉夫国内联赛的最佳射手,脚下有“活儿”;施拉普纳与霍顿做球员时则相当平庸,前者没踢过德甲,后者没踢过英超。做教练,桑特拉奇战绩彪炳,来华前为南斯拉夫国家队教练,率队参加了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;施拉普纳与霍顿虽在他们执教生涯中有过一两个亮点,但那只是在俱乐部队,且已是“陈芝麻烂谷子”,来华前一位已失业,另一位也处于准失业状态给人家打工。桑特拉奇来自盛产“世界教练”的南斯拉夫,而施拉普纳与霍顿则来自“援外”教练鲜有佳绩的德、英两国。桑特拉奇被圈内外人士看好,是在他执教鲁能泰山不到一年,把这支没有大牌明星、国内甲A球队中的二流球队带到了目前一流球队的地位,而且令球队技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。
假如需要,我们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两者的不同。但是,我以为,这已无必要。因为我们从上述对比性材料中已经可以看出他们——桑特拉奇与施拉普纳、霍顿有多大的不同。这里,应该特别指出的一点是,施拉普纳是由大众汽车公司(德国)推荐给足协的,霍顿则是由国际管理集团(英国)推荐给足协的。尽管说,推荐之时,他们确是出于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开展与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动机,但谁又能说,这里没有一定的商业目的呢?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”的道理是再明白不过的了。而桑特拉奇,却是由我们的教练、球迷、媒体提出的。“我们”能有怎样的动机呢?
桑特拉奇不是“神”,但却有别于一般的“人”——如施拉普纳、霍顿等,由这样的“人”执教中国队,我们的希望要比后者大出许多,这当是毫无疑义的了。给桑特拉奇一个客观的、公正的评价,有助于去除罩在他身上的“光环”,令我们能正常地把他当作“人”来看待;同时,也可以让我们假如“用”这个人,好极早地做好思想准备,准备他犯错误,准备为防止他犯大的错误而极早地采取种种预防性的措施——如对其权力适当地加以制约、发现苗头性的问题适时提醒等等;以免重蹈施拉普纳与霍顿的覆辙。从这重意义上来讲,审慎对待桑特拉奇,又是很有必要的。